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香山智度寺新钟铭 北宋 · 舒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八一、《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四明图经》卷一一、《四明文献考》第一五五页、光绪《慈溪县志》卷四一
慈溪香山智度寺作钟楼,而钟不称于是。
正觉禅师谋新之,一治而就,实元符改元十一月五日也。
是寺,真应大师真身在焉,冥感旁通,四走檀施,则是钟不日而成,岂特人力也哉!
亦乐居士舒亶,闻而赞叹,为之铭曰:
三界冥冥,白日夜行。
非雷非霆,闻者震惊。
是声非空,破一切聋。
十方三世,不离其中。
是声非有,假一切手。
复归于尽,谁作谁受?
是大因缘,具大神力,非声而声,不德而德。
其万斯年,与世作则。
寂大师行状碑跋 宋 · 盛次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元丰三年秋,本县以祈雨之验,太守朝议大夫王公诲奏其事,蒙朝廷下礼官易谥,礼官牒州,须大师行状,而索之住持僧观超,乃得此本。
其跋尾但云天圣八年秋,住持僧惟德重录,而莫知其何时人撰次也。
明年夏,既奉敕更谥真应大师,而予已代去,因归其故本,而惜其字多漫灭,又考其文有圣代当知大师之言,则今日之应矣。
然则斯文所作,亦有道者乎!
遂手自誊写,以付观超,庶久其传焉。
五年壬戌六月己巳宣德郎知开封府陈留事盛次仲中书
邑人朱宗昭、宗立施财立石。
按: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明州慈溪县香山智度寺真应大师赐号碑 宋 · 盛次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二、光绪《慈溪县志》卷五○
上即位之十二年,诏改熙宁为元丰。
是年春,盛次仲得邑慈溪,而邑经饥疫之后,幸岁荐登,民仅安集。
越三年,自浙以东,春旸生旱,苗立将槁,民有惧心。
遂率县尉源钧,走境内之名山灵潭,涉旬雨不报。
惕然问诸乡人,皆曰香山寺寂大师可祷。
与源宿斋晨往,雪心稽首,直以至诚抵之曰:师有惠于人,而县令未之信也。
今日之请,民心迫矣。
惟能不崇朝而雨,乃师之致。
若然,当诣府言状,祈易师之伪号于本朝,以为之报。
既祷就次,方且踌躇,而仰视天日,天无纤云,日光如赭。
顾源失色,彷徉以归。
行未十里,油然云作,晚照尚明,雨已追道。
甫及东郭,而霶󵫞矣。
酒官田仲孙空邑人迓于五里,艾稚驩叫,遮道踊跃,而忘其顶踵之濡也。
是岁旁邑诉旱,慈溪独大稔。
及白府如祝祠,太守朝议王公诲不以县令之言为轻而壅于上闻,具奏,而天子可其奏,付礼官易号。
明年六月敕下,赐号真应大师
谨按本县图经与行状,大师名惟实唐开元中示迹于杭州富春之汤氏,受道于越州会稽宗本师,演化于明州慈溪蓬山之佛迹庵,而建寺于庵下之香山,迨今踰三百年矣。
寺之东南隅,真身在焉。
常寂乃钱武肃之伪号也。
凡六乡之民,祈禳水旱,保求嗣续,行状载之甚详。
今民閒以汤字其子者,识所佑也。
故予列于府云,如蒙本朝显号,不独为民崇报,可以助三登于圣世,保百男于天支,则号曰真应,不亦宜乎!
塔南十举武有连理木二根,一本耸秀凌云,而造物之理殆不可穷,其生与师俱生,而人莫之识。
是日见之,因图以上府,而亦得奏御焉。
呜呼,大师佛性解彻,超出□劫,岂有意于身后之名哉?
方其与物出入,立相□化,则出而示相,所以生者盖未尝生也。
入而不寂,所以死者盖未尝死也。
是将真机付迹,妙应随方,使见闻者知所向悟,则凡有名者可为人也。
又况得名于圣人平治之时,而垂无穷光耀于海隅泯昧之地,则为人者不其高明广大欤!
敕下之日,予已代归。
县令沈禋实奉承之,住持僧观超乞记其事,而令以首事于予也,故属以为之记云。
元丰五年六月日记。
慈溪县师成,前慈溪县源钧,慈溪县主簿刘斧左班殿直、监慈溪县茶盐酒税田仲孙,慈溪县沈禋,权明州观察推官叶仲询权奉国军节度推官龚士震,奉议郎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骑都尉王修承议郎通判明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上骑都尉、赐绯鱼袋盛侨朝议大夫、知明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柱国太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王诲立。
郡人陈奕模勒。
潜庵源禅师1114年 北宋 · 释德洪
 押词韵第七部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宝公禁锁寻常事,形如聚墨非实然。
潜庵去眼十五白,再见敬仰加拳拳。
黄龙今代南阳老,而公不减真耽源
眉须俱荒气深稳,幻灭都尽光浑圆。
公登八十我才半,道义乃尔相忘年。
西山无时渡漳水,洞壑俨在眉目前。
祝公勿学亮座主,兴来径往呼不旋。
潭州沩山中兴记1120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石门文字禅》卷二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大沩山
崇宁三年十一月,大沩山密印禅寺火,一夕而烬。
住持僧海评移疾,郡以子方者继焉,未几而弃去。
寺规模宏大,而经营者非其人,岁移三霜,才办法堂、大殿、寝室而已。
然又苟简,斋庖垣庑皆未具,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故禅学者分处山间林下,蜂房蚁穴,百丈大雄之风,陵夷至此极矣。
大观三年,潭帅曾公孝蕴闻之,曰:「沩山,南国精庐之冠,非道行信于缁衲,名誉重于缙绅者,莫能振兴之。
吾闻天衣怀禅师,在嘉祐治平之间,五迁法席,皆废残荒寂处,而怀能幻出宝构,化成禅丛。
空印禅师轼公者,盖怀四世之孙,而吴江法真之嗣,方说法于庐山之下,学者归之如云,挺然有祖风烈,当能整大圆真如已坠之网」。
于是厚礼遣人致之。
越明年三月,空印来自归宗,山川改观,丛席增气。
登殿拜起,周顾太息,曰:「冠世绝境,大佛应迹,而殿宇卑陋,堂室狭小,何以严像设而致吉祥,震潮音而集龙天哉」?
皆广其基构而增修之,使其壮丽称山雄深。
传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警众也」。
寺钟不足以光焰四海,选佛来者。
于是聚铜神运仓之下,穴山为炉,钟成万斤,涂以黄金,建阁馆于殿之东庑。
佛菩萨之语藏于龙宫,传自五天,学者所当尽心,所以资智證之妙,而尽细微之惑。
即室五千轴者,藏于殿之西庑。
又明年,增广善法堂之后为雨花堂,含风而虚明,吐月而宏深,夜参既罢,缤纷满庭。
自两廊之左,绕以复屋,建库院,所以总庶务也。
自祖龛之右,翼以脩廊,建堂司,所以牧清众也。
又明年,重修僧堂,广博靖深,冬温夏凉。
曰僧者天人之福田,佛祖之因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既以广延其所见,则所不见者敢不敬乎?
又刻五百尊者之像,阁而供事之。
又明年,得异木于绝壑,断而为三,大合抱,长倍寻,刻净土佛菩萨之像。
庄严妙丽,千花照映,如紫金山并高争峻,建殿于天供厨之南。
又特建阁于寝室之前,绿疏青琐,下临风雨,奉安神宗皇帝所赐御书。
阁成,而东南倾。
师默计曰:「增万牛莫能挽,且天章宸翰之所在,山君水王之所宜谨藏而卫护之,今职弗修,是神羞也」。
言卒而风雷挟屋,山岳憾动,俄而阁正,万人欢呼。
大圆禅师开法此山也,有众千人,硕大而秀出者,有若大仰寂子、香严闲禅。
建两堂为学者燕闲之私,而名其东曰香严,名其西曰大仰。
方欲广摄异根,则修净土观法不以宗门为谦。
及其成就法器,则以寂子、闲禅期学者。
盖其方便应机而设教,譬如大海,蚊䗈、阿脩罗,饮者皆得饱满。
又明年,重修大三门,宏壮杰立,镂金镂碧,宝翰飞动于千岩万壑之上,而太师楚国公为书其额。
却望形胜,众峰来朝,如趋如俯,如屹立,如蹈舞。
有台自献其前,以宝积灵牙舍利葬台之中,而建塔其上。
千尺九层,荡摩云烟,微风徐来,塔铃和鸣。
比丘来往,旋绕作礼,望之如开牒。
疑师以三昧力抟取梵释龙天之宫,置于人间,不然,何其幻怪神异如此其多耶!
唐元和中僧昙叙开基,则有绪言曰:「地灵甚不可葬,葬且致祸」。
今三百馀年,僧物故莫敢塔,塔于回心桥南十里。
师曰:「事无大小而断于理,从违不可苟也。
僧火化,众俱临,先圣令不可违也。
祸福之来,以智避就之,不可从也」。
遂建普同塔于寺之西,又修大圆禅师之塔,而峙立两亭,以覆古今碑刻。
部从者以其威灵,奏赐真应禅师塔曰净惠。
圣溪庄垄亩为比邻所吞,数世且百年,莫敢谁何,师云:「此唐相国裴公施以饭十方僧者,横目何德以堪之?
不直而归,是陷人入泥犁」。
掌事执券證诸官,竟还二百亩,岁度一僧,上资睿算。
玉泉住持僧死于龙牙山,山中之人不容其葬,弟子抱骨石涕,师哀之,使于沩山择地建冢塔,丛林义之。
师之潜行密用之懿,时时见于与夺,然皆本于仁义,道俗化其德。
政和六年,敕补住镇军之焦山
师雅意不欲东,解住持事,力辞之,归庵鸾溪之上。
俄诏听还之沩山
自其始至,中而还,八年之间,百废具兴,非乘愿力,何以臻此?
雪窦天衣之道,至师大振,丛林归心焉,兴修盖其游戏也。
今嗣法者,自南台定昭、了山、法光而下,诜诜辈出,棋布名山,方进而未艾也。
法义谓余曰:「沩山之雄夸,非空印老师莫能办之,精神非文字莫足以传,愿求文以昭后世」。
不得辞,系以辞曰:
有异比丘清而狂,相山趼足穷衡湘。
黄才掬溪行嗅尝,笑云水作青莲香。
梯空杙险屡仆僵,寝宿雾露冲虎狼。
水与石斗声舂撞,谁挽千乘行羊肠?
霄然洞开云水乡横峰侧岭争回翔。
咨嗟曰此古道场,山灵乃今发天藏。
泥草吟啸久彷徉,无人告语空夕阳。
翩然曳杖还江南,道经新吴山郁苍。
登山作礼僧中王,骨面气宇凌八荒。
侍其侧者矫鸾皇,祐公杰出尤堂堂。
袖中肉山倾置旁,瓶锡一笑戏取将。
懒安寂子尤敦厖,佐于耨耕立禅房。
九世沉溺为津梁,分灯延联世相望。
既绝复续暗而彰,轼公貌癯中方刚。
漆瞳照人俨而庄,食堂十年折绳床。
大长老续遗芳,派出天衣嗣吴江
烬馀为子整颓纲,机锋击电谁敢当?
宗风回顾已举扬,以印印空成文章。
凛然面目如冰霜,令人望见折慢幢。
丛林迩来顿荒凉,反袂拭面空叹伤。
而师声价重四方,力能咄嗟办宝坊。
又取佛日重洗光,芙蓉峰峻沩水长。
功德之利建我皇,愿同山呼寿无疆。
香山寺似僧能子良 南宋 · 陈著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当年真应老(自注:杨禅师真应大师道场。),坐断此名邱。
交障锁山定,曲溪依路流。
耸肩擎佛迹(自注:寺山西绝顶有寺名佛迹。),分脚踏龙头(自注:寺山东有龙头盐场。)
形胜不可尽,平生偿一游。